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如何破题?只要有好项目 上海不缺土地
信息时间:2017/6/21 8:03:05阅览次数:1792次分享到

20170614121952183033.png


别墅群旁边有一块空地,占地300多亩,用来建什么?这块地过去是综合用地,可以建商场,也可以盖住宅楼,但政府引进了一个工业项目。别墅区居民不干了,有污染排放怎么办?不做经营性地产,而做工业项目,这个成本账算不算得过来?


到“十三五”末,上海可净增空间仅有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很紧张,地怎么来?用来干什么?引进什么项目符合上海的长久发展?上海最近出台了“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政策,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并不是一句口号,政府、企业都在努力寻找发展新动能。


建立微信群审批项目


松江洞泾镇莘砖公路与泗砖公路交叉口,一大片工地正在紧张建设,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研发调试中心、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展示馆都将从这里破土而出。而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我们公司在上海有五六家下属公司,分布在浦东、嘉定、青浦和松江等地,由于业务增长快,场地不够,太过分散也不方便管理和内部协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始寻找地方建设自己的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研发产业基地。”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浩介绍说,没有想到,从规划到动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的落地速度这么快。


科大智能与松江洞泾镇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方向十分契合。洞泾镇主动出击,积极对接。


“我们有个微信群,叫‘科大智能推进群’,一共有33个人,区长坐镇,还有分管副区长,规土局、经委、投资促进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各个委办局的一把手,项目审批过程中一有问题,我们立即发到微信群,各个领导负责解决,随时跟进项目进展。”杨浩说,这种创新的项目审批方式,使项目从2016年8月启动,到2017年1月破土动工,建设快马加鞭。


算好土地账“加减法”


特大型城市,缺不缺土地?在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眼里,只要有好项目,上海不缺土地。“我各个区跑了一下,有土地,关键是缺乏新动能。上海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这不仅是技术,还有政策突破,要结合科创中心、自贸区这两只手,解决上海经济新动能的缺乏。”


土地从哪里来?上海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压减”落后产能,减量化腾挪出来的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以松江为例,去年调整了349家劣势企业,涉及土地面积3214.08亩,启动了中山街道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九亭镇久富工业区2个重点区域调整专项,涉及土地面积约1497亩。“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土地指标就从这里面来。”松江区经委产业科负责人尹广辉介绍,松江区2016年获得土地减量化指标约为1715亩,其中1174亩土地指标用于工业用地项目。


实际上,什么企业能用到土地指标,松江区有根红线:项目的土地投资原则上不低于每亩60万美元(内资原则上不低于每亩500万元)、每亩土地税收原则上不低于60万元。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淘汰生产类、限制生产类项目,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冲突以及与产业用地、产业能效均值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的项目一票否决。“土地账要算大账,三亩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来的指标,两亩用于经营性,一亩用于工业项目,成本从大账上算得过来,对城市产业持续发展提质增效也是必须的。”陈鸣波说。


二次开发善用巧办法


建设用地“总量锁定”“负增长”……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谨慎”。伴随城市更新而来的土地二次开发,是否真能盘活、升级产业?政府不是万能的,也不能什么都做。在调动资源上,要善于运用第三方力量。


松江区中山街道中创路一带,原来是一片半闲置的工业园区,政府引入科技服务商启迪控股,再引入知名开发区品牌漕河泾,三方出资,100%收购原土地权利人的企业股份进行二次开发。重新盘活土地,规划园区,提升软硬件,半年左右时间,吸引了100多家技术驱动型的科技企业入驻,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企业。


“G60高速在2019年要造一个双向匝道口,园区的公共交通出行也非常方便了,有轨电车在园区二期门口就有一站。现在入驻率超过95%了。”园区招商负责人李扬说。


对政府来说,原先利用土地空间的方式相较粗放,以项目拉动经济发展,但现在老的工业厂房与高端制造业不相匹配;政府主张回购、调整这些厂房,适合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从而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新民邻声